编者按:
清明时节,大江南北,追思之情尤甚。
缅怀先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宝贵的品质与精神,更加激励后人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追思的意义。
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北大生科人大家庭中,无数学者大师如夜空银河般璀璨,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家沈同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他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在世时为北京大学的生物化学学科建设倾尽毕生。继而,在其离开我们的日子里,由北大生科校友自发捐赠的“北京大学沈同基金”更是传承先生的这份热爱,在奖学、奖教、助困等多方面,继续给予更多人以关爱。
2021年,恰逢沈同先生诞辰110周年。在此节选斯文若干,以为纪念。
良好的家风
——珍贵的遗产
查良锭
(写于1994年)
左图:1947年5月17日沈同与查良锭结为伉俪
右图:晚年时的沈同查良锭夫妇
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互敬互助和谐美好的家风是沈同留给全家的一份珍贵遗产。
沈同七岁丧父,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全家9口的生活除伯父给些补助外,还得靠母亲做针线活才能维持。沈同是长子,年龄虽小已有孝母之心,在上小学时就懂得帮助母亲,照顾弟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母亲生病,他提前起床,唤醒弟弟一起到厨房烧粥做早饭,然后将粥盛在碗里,轻轻地端到母亲面前,再去上学。母亲个性刚强,过日子精打细算,他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也知道节约。他使用的铅笔直到剩下一小头才肯换新的。他喜欢写毛笔字,练字用的纸不是用旧的就是用价钱最便宜的,而且还要反复地用一天。
母亲因故没有做早饭,给他三个铜板,嘱咐买早点用。他接过后左思右想,舍不得花,竟饿着肚子去上学了,放学后又把三个铜板交给母亲。一次,学校里要办作文展览,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买统一规格的作文本,这下可给沈同出了难题,怎好向母亲开口要钱呢?噢!还是请母亲按规定的大小给钉一个本子吧。第二天高高兴兴地带着母亲钉的本子到了学校,交给老师,没想到老师看了大为恼火,将本子往地下一扔,申斥着说:“叫你用这种本子。”他难过极了,泪水不止,然后忍着内心的痛苦,说明原因,拾起了本子,递给了老师。放学回家,他没有勇气将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怕刺伤母亲的心。
1946年沈同与母亲初到北平时合影
无情的现实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悲伤,但更加激励了稚童的进取心,他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有用之才。抗日战争胜利了,沈同借机将母亲接到北京实现了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多年愿望。为了让母亲有个幸福愉快的晚年,他事事处处都安排妥善周全。即使工作很忙,每天必须抽出时间陪母亲坐一会儿,聊一会儿,玩一会儿;晚上母亲上床睡觉,他为母亲塞被子,叠衣服,然后蹲在床边或坐在床头和母亲说说笑笑,待母亲入睡才肯悄悄离开,每次从外面回到家中,他必然要高喊一声“姆妈”示意母亲请放心,儿子回来啦。文化大革命后期,母亲患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他五年如一日地坐在母亲的床旁,一边看书学习改卷子,一边陪伴母亲,给母亲喂茶,喂饭和喂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亲戚朋友、街坊四邻,无人不夸奖沈老太太有个孝顺的好儿子——沈同。
沈同非常喜欢孩子,在孩子面前从不摆长辈的尊严而是和孩子们一块玩耍,一起唱、跳。他更不打骂孩子,总是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孩子们小时候吃冰棍,若把冰棍棒扔在地下,他看见后立刻拾起,丢进垃圾箱,一次、二次…的无声行动使孩子们懂得要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要爱惜他人的劳动,孩子们也都喜欢他,愿意和他玩,和他聊,更愿意和他散步。至今还有不少熟人常常乐道沈同父女(或子)谈笑风生的散步情景。
夫妻之间,我们是互敬互助。我俩结婚将近四十六个年头,但真正朝夕相处仅是近几年的事。我工作单位在城里,离家较远,故此除周末和节假日外,平时都住在单位宿舍里。之所以能够如此,有沈同的支持,有沈同母亲的帮助。沈同母亲是位慈祥可敬的老人,也是位勤俭持家的能手。她替我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她为我创造了安心工作的条件。这种分多聚少的生活一直延续到我退休。此时,母亲已经去世,孩子们都长大成家,我俩才开始过上了相依为伴的生活。白天,除看书学习,参加一些各自的专业活动外,常常一起种花赏花,整理庭院搞家务。沈同从来没有“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烧饭、菜,洗碗、扫地等样样都帮着干,甚至连他穿的衣服也都自己洗。我们没有午睡习惯,可是每天下午四点一定围桌喝茶聊天,活跃气氛,有时孩子们也参加,沈同记性好,喜欢讲些过去的或现在的有趣见闻。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有滋有味。“下午四点”,美好的时刻,难忘的时刻。晚上孩子们相继回来,另有一番乐趣。总之,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气,我们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唉!谁料到好景不长,沈同于1992年9月9日竟一病不起,以肺炎为导火线,以胃癌为爆破点,至1992年11月7日晚11时却与世长辞,真如晴天霹雳,轰顶而降,怎不令人悲恸!怎不令人怀念!
沈同夫妇与其亲人合照
(1982年于北京大学燕南园53号寓所门前)
可告慰的是,沈同的言行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譬如,在沈同患病期间,孩子们日日夜夜轮流地陪伴他,耐心细致地护理他。他喜欢用烫水擦脸,一个个把烫毛巾送来为他擦脸,替他擦身;他喜欢喝清茶,买来最好的龙井茶,用滴管一点一点地滴入他的口中;他喜欢鲜花,一束束康乃馨献到他的面前……他自己说:“我是最幸福的病人,有这么多亲人守护”。医生护士们说:“沈同家属懂礼貌,有修养”。又譬如,沈同去世后,在我万分悲恸之际,孩子们给了我很大的宽慰。“婶母,别难过,会常来陪陪你”。“舅妈,53号(我们家)的凝聚力不会散,有我们在”。“妈妈,爸爸走了,你就是咱家的核心”。一颗颗诚挚的心,一句句沁人肺腑的话为我增添了生活的勇气。
沈同,放心吧!你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互敬互助的美好家风将代代流传。
相关阅读
请单击二维码长按扫描阅读
【校友·先贤】纪念沈同先生诞辰110周年
——沈同先生生平
【校友·先贤】纪念沈同先生诞辰110周年
——沈同:《追求》
北大生科校友会
微信:bdskxyh
努力构建全球万余名北大生科人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