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校友·先贤】清明追思:纪念崔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
2022-04-04

编者按:

清明时节,大江南北,追思之情尤甚。

缅怀先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宝贵的品质与精神,更加激励后人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追思的意义。

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北大生科人大家庭中,无数学者大师如夜空银河般璀璨,著名动物形态学家、教育家崔之兰先生就是她/他们中的一位。她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在世时为北京大学的动物学与胚胎学学科建设倾尽毕生。

2022年,恰逢崔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此节选斯文一篇,以为纪念。

一代师表  风范长存

怀念崔之兰教授

(节选)

王平


记得那还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我在崔先生指导下,在北大生物系开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直到1966年6月,师承崔先生已有14年之久。文革期间,1972年秋,当我重返教学岗位时,先生已离开我们有一年多了。失去了这样一位良师,心中时常难以平静,不能自遣。如今,她离开我们虽已多年,她的音容却仍时时浮现眼前,其谆谆教诲更是永志难忘。

崔之兰先生与其夫张景钺先生合照

摄于1934年

崔之兰先生(1902年—1971年)是我国动物形态学的开拓者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业生物学系,后留校任教。1927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29年留学德国,193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动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1934年—1937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抵达昆明,在云南大学生物学系任教达10年之久,并兼任系主任。1948年回到北京,1952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崔之兰教授毕生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与热情倾注在北大生命科学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贡献卓著。

1934年冬于北京大学

前排左二为崔之兰,左四为张景钺

崔先生曾长期负责讲授北京大学的《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和《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几十年如一日。还记得她讲《动物形态学》课时,联系系统发生、个体发生和生理机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讲解清楚,条理分明,引人入胜,教学效果极佳。1959年夏,崔先生应邀赴昆明为云南大学生物学系及西南地区各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的有关教师讲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并为西南地区相关方向的起步培养了大批师资。

让我印象尤深的事是《人体解剖学》课的开设。1952年,根据当时的教学计划,北大生物学系的学生要学习人体解剖学,以便使大家对人类学、人类起源和进化有更加直观的认知。而在当时,我国各高校的生物系还从未开设过此类课程,崔先生却毅然承担了这项教学任务。为了克服内容生疏、实验条件欠缺与准备时间紧张(只有1个多月)等困难,崔先生带领臧文娣和我,夜以继日地边学、边写教材、边准备实验。与此同时,绘图、收集和制作人体标本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是在崔先生的带领下,在那个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的年代,北京大学得以率先为生物系的学生们顺利开出了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

记得在那时的每个星期日上午,人们总会看到崔先生在老生物楼113工作室认真备课的场景。即便是面对已教过近30年的烂熟于心的授课内容,崔先生仍要对每一堂课的内容编排、讲解的每一张挂图的选择、摆放位置和次序以及难点的讲解等细节作反复斟酌。例如,关于如何讲好心脏主动脉半月瓣的作用,她经过反复考虑后,决定利用上课时穿的实验服口袋作形象演示。课堂上,只见她将手插入口袋表示瓣膜向腔内鼓胀,阻止血液回流,将手从口袋表面由下向上推移,表示血液的顺流。1952年曾听过她讲课的许多学生,即使经过40多年的岁月洗礼,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20世纪60年代,崔之兰先生在北大生物系实验室

潜心治学的同时,崔先生也从未间断过科学研究。抗战八年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她就曾努力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坚持对无尾两栖类嗅器官的胚胎发育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研究。1946年,她在英国显微科学期刊上曾连续发表5篇关于两栖类胚胎发育的论文。正是这些工作推动了我国动物学研究逐步走向成熟,也奠定了崔之兰先生在我国动物形态学领域的奠基地位,并成为我国早期动物胚胎学、组织学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崔先生根据长期的科学实验实践,对科研方向作出了有独到见解的选择,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尾为实验材料,探讨动物组织的发生、分化、生长、萎缩、重建和再生等形态建成的一些基本规律。蝌蚪尾具有动物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而且结构简单、清晰。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蝌蚪从胚胎发生到变态完成只有21天,其间尾部经历了组织的发生、分化、萎缩和退化的全过程。北方狭口蛙在雨季繁殖,正值北大放暑假,从教师工作时间考虑也是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当时生物系的许多师生不会忘记,多少个暑假崔先生带领我们教员和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此项研究。除已发表的《北方狭口蛙蝌蚪尾形成和生长的组织学观察》(动物学报,1959)和《北方狭口蛙蝌蚪尾在变态期退化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北京大学学报1966)外,崔先生在1964年中国解剖学会年会上宣读了有关北方狭口蛙蝌蚪尾的再生领域的研究成果等等。这些论文得到与会同行们的好评。医学界的专家们甚至认为,这些研究揭示的一些规律可供医学实践和研究参考。而这些研究之后更促进了国际上进行的分子水平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中也选用蝌蚪尾作为实验材料。

  我们深切地怀念崔之兰先生。

2022年是崔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值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成立97周年之际,我们更加崇敬她为祖国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科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崇敬她的勤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高贵品德。愿一代师表的风范长存!



北大生科校友会

微信:bdskxyh

努力构建全球万余名北大生科人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校友·资源】北大生科校友业界观察第6期
下一篇:【校友·职场】暖春行动:2022北大春招生科校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