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校友·人物】访谈张静雪:投身中国航天生命科学事业是我终生的幸福
2022-02-21

编者按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向着新的“中国高度”进发。北大人王亚平二度出征太空,满载责任、使命和热爱,奔向富于浪漫和想象的浩瀚银河。这是每一个航天员的飞天梦,也是一个国家的飞天梦。


这些年,中国航天员队伍接续飞行,一次次代我们为国出征、触摸深邃的寰宇,一次次在太空中飞出中国高度、刻下中国足迹。他们的背后,站立着无数矢志奋斗、默默坚守的科研人员,其中也不乏北大人的身影。


1955级生物系校友张静雪从事中国航天生命科学事业长达37年,像无数北大人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她愿称之为:“终生的幸福”。


(以下内容由张静雪校友撰写,1987级技术物理系校友陈银辉提供。)


我叫张静雪,今年85岁。1955-1960年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工作。从此开始了我长达37年的航天生物医学工作。


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几乎从零起步,到今天领先世界、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发展历程。


我很幸运,参加了多项航天任务,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工作的年代决定了我有机会站在时代的风口,见证祖国的高速发展和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


感恩北大生物系对我的教育与培养,让我从研究所科研队伍中被幸运选中进入任务组,得到参与祖国航天事业的宝贵机会。


于我而言,服务于中国航天生命科学事业是我终生的幸福


小狗飞天记 


人要上天,先要让动物上去试试,看太空的条件对于动物或人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1964-1966年,我参加了中国首批生物火箭发射任务。


当时,总共发射五枚生物火箭:其中三枚为T7A-(S1) 生物火箭(搭载大、小白鼠等),二枚为T7A-(S2) 生物火箭(分别乘载1只小狗“小豹”或“珊珊”,4只大白鼠,4只小白鼠与12只生物样品试管)。我负责监测参与实验小狗的心电、呼吸等四大生理指标。当年研究人员经验都很少,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有不少趣事。


你知道动物(如小狗)也有恐高症吗?我负责生理测试的小狗“小豹”被送上发射架的生物舱时,躁动不安,根本无法记录生理指标,导致发射时间拖延了2个多小时。后来,年轻的饲养员赵秀花登上发射架,像哄孩子一样唤它,抚摸、安慰它,它才逐渐安静下来。事后反思,这说明我们当时的动物训练还没有考虑周全。


还有一次发射生物火箭,本来已经圆满成功返回地面了。但是,由于当时缺乏专业搜救团队,只靠回收人员步行和当地民兵大力支持,通讯又不发达,回收舱寻找不及时,造成回收舱高温下暴晒,导致大白鼠死亡。后来搭载小狗的火箭飞行时,我们单位申请了直升机参加回收工作,这才顺利平安归来。这也就是今天专业航天搜救队的起源。


生物火箭任务完成后,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此专门拍摄了科技电影,我和我的飞天小狗“小豹”和“珊珊”出镜上了银幕。2008年,科学出版社还出了一本《小狗飞天记》,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丕栋主编,我是编委之一。


生物火箭任务张静雪带领小狗做生理测试


我很自豪自己能参与中国生物航天的现场工作,见证了“小狗飞上天”,它们活泼可爱。56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它们!


 选拔和训练航天员 


1968年,我们调转到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现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开始了我的载人航天科研生涯。


我曾参加曙光号舱内航天服测试试验工作。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最终没有批准实施。后来,经过多年努力,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有了今天航天员使用的多款舱内和舱外航天服。


1970年,我也参加了生物卫星搭载小白鼠轨道飞行的任务,担任回收队长。从火箭到卫星,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飞跃。2只飞行小白鼠成活了5天半,基本完成任务。我当时选派郝淳上直升机参加小白鼠回收工作,如今他已担任载人航天办主任了。动物切片标本由队内王玉清同志仔细观察,初步判断了死亡原因。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邀请北京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赵经隆教授对飞行小白鼠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鉴定。他们分文不收,我们感谢不尽,赞赏他们的协作精神可嘉!动物死亡原因最终确认为失重条件下,废物收集系统不过关,这也是世界上动物飞行的最大难题。总结这些经验教训至关重要,为将来载人航天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这一辈子最令我自豪和倍感幸福的事是直接参与载人航天。 


1995-1997年,我参加了中国首批航天教练员和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具体负责低压舱三项生理功能选拔检测工作。候选航天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飞行员,称他们为“国宝”一点不为过。在低压舱内进行实验有相当大的风险,我们必须绝对保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这对我们科研小组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执行任务的特点是坚持“三个第一”:一、始终站在第一线;二、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三、群策群力,指挥统一。我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始终将人体试验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全体科研任务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这期间,我还执行了双重任务,担任“863”载人航天预演研究项目之一的负责人。我们进行了模拟失重实验,其中人体三周卧床实验创下当时最长时间记录。多项科研成果都发表了论文。


选拔航天员的测试是真正的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我有幸同我国首批优秀航天员并肩工作,其中包括杨利伟、费俊龙、 聂海胜、翟志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大潮中,我为自己曾是其中的一片浪花而自豪!


张静雪夫妇与航天员杨利伟(中)

张静雪夫妇与航天员费俊龙(左一)聂海胜(右二)

张静雪夫妇与航天员刘洋(中)


1997年下半年,我光荣退休。


2003年的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杨利伟顺利升空的画面,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数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人的航天梦终于实现了!


 回顾和展望 


回首往事,感慨万分,有一种参与感,一种自豪感,更有一种责任感。多年来, 我的成绩微不足道,但是,回想起来,我学习和工作的一生乃是非常充实无比幸福的。


我本人有幸获得多项奖励与表彰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有科学院集体奖,国家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二等奖5项和863个人优秀奖,并获得三等功2次。


如今,我看到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我直接参与了翟志刚、聂海胜和刘伯明的航天员选拔任务,参与过一次王亚平的选拔评审工作。祝福他们都凯旋归来!


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是载人航天事业的拓荒者,为载人航天工作挖了坑,扎了根。我老伴也是一位航天人,1987年,我们两人都升为副研究员(副教授)。他是我们研究所第一位获得国家三等奖的研究人员,而且第一批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因身体原因,他提前退休。1993年,经考核,我晋升为研究员(正教授)。我每天早出晚归,家人和孩子们长年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经过全体航天人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为载人航天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这一代人的航天梦终于圆了!


我对航天员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是国家的航天英雄。首批航天员的选拔测试结果曾在我手里仔细翻看,不敢有丝毫马虎,至今印象深刻。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谦虚地对我说:“没有你们,哪有我们!”我由衷地感慨:“航天员是真正的英雄!”


最后,我想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来赞扬航天英雄: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航天梦,两者皆可抛!


感谢我的女婿、1987级校友陈银辉向北京大学校友会推荐并帮助修改我的文章,也感谢北京大学校友会对老一辈航天人的关注! 


曾有人说:“每一次仰望星空,都能感受到科学之星守护、激励的精神力量。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一代代北大航天人用忠诚和担当,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书写着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篇章。


致敬中国航天人!



北大生科校友会

微信:bdskxyh

努力构建全球万余名北大生科人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校友·资源】北大生科校友业界观察第5期
下一篇:【校友·号外】冰雪见证:北大生科人的“冬奥英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