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博大精深,与之关联的学科方向更是如繁星璀璨。探究生命的奥秘,了解生命的伟大,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了捍卫生命、护佑健康的想法,也因此很多人选择了临床科研方向或直接走上了医学之路。在北大生科的校友大家庭里,就有近2000名校友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临床医学的工作。他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更成为了莘莘学子职业选择的榜样。然而如何成长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今天的校友人物访谈,让我们走进东单九号院,邂逅一名正在医学生道路上求知若渴的她。
【采访人】:刘超
【受访人】:韩彦杰
北大生科2015本校友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试点班
2019级在读
一、热爱生命 明确发展
刘超:
彦杰你好,可否请你首先介绍一下自己,也和大家谈谈你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故事。
韩彦杰:
大家好,我叫韩彦杰,是2015年自北京十一学校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学士学位的。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对生物学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觉得生命的产生与维持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更加专业的学习来探究疾病的发生过程,进而更好地护佑生命。来到燕园后,我对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研究领域的兴趣更是与日俱增,并最终选择了肿瘤方向的实验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活,希望能在肿瘤新疗法的领域中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
2019年夏,即将从北大燕园
本科毕业的韩彦杰(左二)
刘超:
之所以选择医学方向发展,初心几何,自己又经历了怎样的抉择与思考。
韩彦杰:
其实在了解到协和4+4临床医学试点班这个项目之前,我虽然对临床相关的内容感兴趣,但是对未来的规划仍是出国读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肿瘤或其它疾病的相关研究。然而当时这种规划与临床应用间的些许距离,仍是我对自身事业规划上的一份缺憾。举个例子吧:本科做实验收组织样本的时候,如果某个患者手术时间特别长,或者是发现某个患者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比例特别低,我就会不自主地对患者的临床情况产生好奇和担心。正因为这份内心的驱动力,当我看到4+4项目的时候才会怦然心动。
说实话,选择4+4项目时也不是没有犹豫过。一方面是因为我身边并没有从事医学相关行业的亲戚或朋友,因而对于临床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并不是十分了解;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自己的现有能力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学业挑战。还有就是临床医学这条路之前并不在我的学业计划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申请的决定,走上一条与之前规划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种抉择。恰好当时我在美国暑研期间偶然结识了两位从事医学的好友,与她们的交流让我消除了许多困惑与纠结。在充分了解了医学生和医生的生活常态后,我最终下决心尝试一把,至少以后不会因为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而后悔。
二、香自苦寒 渐入佳境
刘超:
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否和我们讲讲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日常以及您是如何适应的。
韩彦杰:
进入东单9号院后,第一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创新设计的按照器官系统进行整合的模块课程。与传统分学科教学的方式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更大了,也更易于我们理解。记得研究生一年级时,我每天的日程就是早上8点上课到12点,中午吃完饭小憩一会,下午继续从1点半上课到5点半。
课堂的知识密度极高,这一点后来的学弟学妹要有心理准备,所以我晚上通常还是要花些时间来复习消化。这样的学习强度远大于我本科时的强度,但是由于能学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内容,所以还是乐在其中的。我第一年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学习巩固课程知识上,但也有其他同学在兼顾科研,在上课前或者晚上到实验室工作,压力更大,但历练也更多。毕竟梅花香自苦寒来嘛。
理论课程学习
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临床课程与见习后,我发现,如果说第一年的知识或许与本科所学的内容还有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近似的话,临床的课程则完全迥异。比如在内外科大课上,我们的学习对象是一个个疾病,根据疾病不同来记忆它们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等等。但是当真正进入临床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来逆向思考他/她可能得了什么病,再进行相应的检查来确认或排除我们的推测。学习并适应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我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甚至到现在还处在入门阶段。另外,由于我们是第一批考取临床试点班的年级,有挑战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刚开始见习时的不知所措、临床工作时间紧学业重等等。但是特别好的是协和负责教学方面的老师们都很关注我们的项目,也愿意倾听我们的反馈意见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从现在看,真的越来越好了。
三、学业过半 初心不改
刘超:
转眼4年学习已到半程,回头看看,自己的从医目标有无新的补充;面向未来,又有怎样的期望。
韩彦杰:
经历了这么多,我还是立志于做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一方面希望能利用现有的标准疗法为恶性肿瘤患者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参与到新疗法的开发中,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我个人认为,医生可以分为三类:学习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主要进行临床实践工作,对患者的诊治不是依据最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者为“医匠”;按照科学的原则行医,被动接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知识,创新性不足者为“医师”;为医学提供创新性的诊断治疗方法,引领医学发展者为“医帅”。我希望未来的我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医师的同时,能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朝着“医帅”的目标不懈前进。
韩彦杰在临床巡诊课程上
四、务实寄语 全力以赴
刘超:
时下,越来越多的燕园学子开始关注协和“4+4”医学试点班项目,可否寄语一二,也可以谈一下你参与这个项目后最珍视的是什么。
韩彦杰:
建议有意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找机会多与从事医生职业的校友和社会友人交流,接触一下医院的工作环境,了解一下医生的工作日常,进而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学医的准备。当然,如果能够体会患者的心情与需求、感受目前的医疗现状也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医生的工作不只是治病救人,同时还涉及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等等。也建议大家可以与目前4+4项目在读的校友们多交流交流,充分了解这个项目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毕竟,选择的原动力是你首先要对她感兴趣。最后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准备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复习一下与医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内容(比如生化、分子、遗传等等),也可以看一下人卫出版的相应教材,可能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衔接。
人生,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学医的过程同样充满艰辛,但是,如果你真的热爱,那就全力以赴吧。因为,当病人对你投来肯定的目光、当一个生命因你而得到拯救时,先前所付出的一切都将令你无比自豪。
第一届试点班学生合影
(后排左四为韩彦杰)
协和试点班2022年推免生报名通知二维码
协和试点班2022年推免生招生简章二维码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2022年招生报名工作已经启动,欢迎广大2022届推荐免试生报名。报名截止期为2021年5月7日。
阅读扩展: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建校之初即确立了“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百年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是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锋,从建校起即在中国首先开办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为近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骨干。北京协和医学院始终秉承“高进、优教、严出”的精英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家、医政管理家和医学教育家。
新百年伊始,本着锐意进取、勇敢创新的精神,协和创建了新型八年制(4+4)医学教育试点班,从全球高水平大学中挑选思想成熟、情怀高尚、多科背景、成绩优异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和推免生入学,为中国的新医科建设和全民健康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医学教育的教育学属性是专业教育,需要招收“成熟的受教育者”,即接受过广博的通识教育,职业取向成熟的受教育者。为响应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医学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于2018年开始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招收学科基础宽厚、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学医、具备成为卓越医生潜质的优秀本科生,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微信:bdskxyh
努力构建全球万余名北大生科人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