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校友·人物】不抛弃 不放弃: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急救日志
2022-08-18

编者按:

2022年8月19日,我们即将迎来全国第5个“医师节”。

多年来,在北大生科人群体的2000余名“白衣天使”中,已经有200余人主动加入到“校友医师志愿者”的行列中来,积极投身到服务母校师生校友的健康事业中。

据统计,仅2021—2022年度,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会提供支持的500余例健康响应中,神经科疾病无论从报告数还是危险程度,都已经位居首位,成为影响校友家庭健康的第一疾病。

今天,在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一位神经外科校友医师的急救纪实,从一个侧面来走进这片复杂的神经世界,了解这类疾病的救治,更走入我们可敬可爱的“校友白衣天使”们的日常生活……



神经外科纪实:不抛弃、不放弃!

(节选)

张广柱

北大生科2001医预校友



凌晨3点,男,33岁,家中独子,已婚,尚无子嗣,居家昏迷,由急救车远程送至急诊室。我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会诊中。 


一、判断病情


观察病人,较胖,呼喊无反应,右侧上下肢无反应,左边肢体,拧他一下,上肢可见轻微弯曲,双侧瞳孔缩小,直径只有1.5mm,手电筒照射无反应。询问家人,得知正常居家,突然就不省人事了,当地医院持悲观态度,患者辗转至我院已经距离发病5个多小时了,病情危重!

我面色沉重,推测很可能是脑内出血性疾病,并且主要位于左侧。根据4个多小时前在当地医院做的头颅CT显示,发现所有的脑沟、脑池均已充血,并且左脑内有一个大血肿。整个脑组织如同泡在血泊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可能性极大,全部脑沟裂池均充血,尤以左侧侧裂和环池最重,左侧额颞叶内血肿形成,GCS评分E1V1M4=6分,Hunt-Hess分级4分,死亡率80%,尽快安排手术,有一线生机。术前准备,剃头,备血。”我迅速做出了诊断,抢救开始。


二、救治方案


对家属该如何说,家属通常情绪都会很激动,要求用最好的药,最好的设备,一定要把人救活,而且要体面地活着。这是人之常情,我很理解;但作为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我没法做出百分百的承诺,没有神药,只有对症与否;至于病人预后,依次是死亡、植物人、重残......我希望能最大程度康复。

客观地描述了患者病情,家属没有过多的话,“医生,您尽力抢救吧!”家属积极抢救的心态坚决,而且没有给医生施加各种要求和精神负担。

接下来选择手术方案。

病人年轻,只有33岁,脑组织没有萎缩,脑子中线已经由左侧向右侧挤压,脑肿胀程度一定很重了,随时可能出现左侧瞳孔散大,如果瞳孔散大,成功救治的希望就又少了一分。

一般情况下,动脉瘤的病人需要做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并做介入治疗,整个过程需要1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病人等不起了。而且从该患者头颅CT看到左侧血肿在靠外的额叶为主,同时以侧裂中部为中心,向颞叶延伸,远离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可能造成的血肿范围。果断决定直接开颅,减压缓解脑疝为首要目的,同时探查并夹闭大脑中的动脉瘤。方案获得批准,就这么干!


三、手术


手术开始!切口、去除头骨、形成骨窗、硬脑膜减压,但仍有脑组织受压膨出的现象。

动脉瘤在左侧,人的语言中枢、右侧肢体的活动感觉都在左侧大脑,额叶和颞叶像两个拳头挤在一起,中线的缝隙称为侧裂,经过侧裂找到动脉瘤并进行夹闭是最佳的选择。但这个时候,侧裂被额叶和颞叶脑组织严重挤压,不可能进行解剖分离,过分地分离损伤脑组织,只会影响病人术后的脑功能,即使脑功能的保护已不是这个手术的主要目的,但是能保护,就保护!哪怕是为了一丝走路、说话的可能

切除了部分脑叶后,一边分离侧裂看清血管,一边清除血肿,终于找到大脑中动脉M3动脉瘤,进行夹闭。手术好像可以结束了......

有脑肿胀!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已经7个小时了,助手建议快点关颅,否则持续脑肿胀,就没法下台了。助手说的有道理,如果现在关颅,医生能下台,也算尽力了,而且疲劳已经开始袭击我的背部和眼睛!但术后,病人可能过不去脑水肿这个关口,即使已经做了减压,已经夹闭了动脉瘤。但这么重的病人,可能只有一次手术机会,没有哪个神经外科医生,会因为术后颅内高压给没有把握救活的病人再次开刀!要珍惜这一次手术机会!询问麻醉医生,此时出血不到1000ml,血色素不低。


四、坚持,为了病人

患者脑组织肿胀是病情正常进展,不是恶性的,有机会继续在哑区范围内切除脑叶进行减压,术后病人才能有最大机会生存!大家都再坚持一下!”我对其他人说。

继续在哑区范围内进行切除,直到我觉得切除的空腔已经满足术后脑组织肿胀的需求,不会发生恶性颅内高压。这时候,鲜红的脑组织已经看到了一些搏动!太好了!

9个小时了,体能有一种快到极限的感觉,一直在显微镜下操作,眼睛、背部、手臂已然非常疲劳。好在颅内操作已经全部完成。一丝不苟的缝合,手术结束。近11个小时的坚守,患者总共出血1350ml。由于输血支持,患者的血色素一直维持良好。


五、好起来了

手术后,每天到脑科ICU看病人,因为去掉了病人部分头骨,可以通过头皮触摸脑组织的软硬来判断脑肿胀的情况,病人始终保持了良好的软硬度,让我大为放心。

术后7天,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尽管还没清醒,用手去拧患者的肢体,四肢均有明显反应,这是好兆头,清醒和走路有希望了。

14天,病人完全清醒,因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但可按指示活动。

30天,封堵切开的气管,病人说话很清楚,已经可以在家人搀扶中下床站立。

6个月,病人康复,生活完全自理,走路接近正常,说话没有问题。

之后病人又来住院,把之前去掉的颅骨补回去。手术很顺利,甚至术后都没有一点发热。

“恭喜你,这次是彻底恢复正常了!”

 “谢谢,医生!”病人笑着说。

行医,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患者的微笑。


六、我的感言

咱们北大的石祥恩教授曾说过,神经外科医生需要三“力”,智力、体力、毅力!术前及术中病情判断准确,手术中要耐力十足,不抛弃、不放弃,挑战极限。是先辈们的言传身教帮助我挽救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也是命运让我和我的患者相遇,我总是相信命运会善待善良的人们。




人物链接




作者张广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1医预校友,北大生科校友医师志愿者。





上一篇:【校友·节庆】北大生科人群体中的“白衣天使们”:你...
下一篇:【校友·资源】北大生科校友业界观察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