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校友·人物】刘立洋:从燕园到东单九号院的心路故事
2020-03-01

时下,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全球。无数医护人员正在与病魔进行着殊死较量。据不完全统计,仅支援在武汉的北大生科校友医师就已增至17人(新近有96医预吴炜校友随协和第3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医生,这个素有“白衣天使”之称的职业,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关注当前疫情应对的同时,也在关注我国医疗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就包括医疗教育。

作为北大生科人从业占比19%(2019年生科校友抽样从业统计)的医疗卫生行业校友群体中的一员,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名有着北大生命科学专业背景的协和医学生的世界,聆听一段从燕园到东单九号院的心路故事……


【采访人】:刘超

【受访人】:刘立洋

              北大生科2014本校友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试点班

              2018级在读


一、学医之心,从北大启航

 2014年,刘立洋校友以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金牌的成绩,从华中师大一附中保送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刘超:

立洋校友您好。众所周知,生命科学与医学是职业关联度极高的两大专业。而您作为一名北大生科人,更作为协和医学试点班的首批学生,许多学弟学妹都很关心您是如何站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平台上,一步步选择好自己如今的方向的。

刘立洋:

 说实在的,从生命科学到医学的过渡,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是生物学的铁粉儿,而且我本科在生科院做的研究起初跟临床疾病没多大关系,完全是纯粹的基础性研究。我喜欢北大做基础研究的这份纯粹,尤其是学院挑战班和我所在的实验室,更让我时刻感受着科学研究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段本科时光着实是弥足珍贵的。在这个似乎是实用主义占主导的略显浮躁的社会里,燕园给予了我一份做学问的静谧,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份幸运。至今,每每翻看很多昔日的同窗好友的朋友圈,看到现在的大家都在世界各地的顶尖实验室攻读PhD,有时还是很羡慕他们能将这份静谧与纯粹进行到底的。

燕园求学时期的刘立洋(左二)

至于说我,则更喜欢把我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结合之旅,看作是职业发展的一种细化。对我而言,生命科学就仿佛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树干,在这棵树上会为我们呈现出无数个方向上的神奇(就像是进化树一样)。

从小,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就不陌生,我父亲就是一名医生。今天接受采访前,我父亲还给我打来电话出病例题考我的学业呢(说到这里,立洋校友禁不住笑了起来)。可以说,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医学。不过后来觉得基础科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所以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北大的生命科学。现在想来,依旧觉得基础科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在很多领域实现巨大的变革。

真正促使我开始思考自己职业发展的,还是得益于大一快结束时聆听的一场学院沈同奖学金申请答辩。当时2011级的张哲师兄正准备去上海交大的“4+4”项目读MD,从师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了Physician Scientist这个职业,当时就觉得这个可以兼顾临床医学和科研的职业So cool!于是学医的想法就此萌芽了起来。

(注:笔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11级张哲校友,他如今已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

刘立洋:

之后的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各种医学的资讯,也开始关注生命科学与医学的一些交叉领域科研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也结识了许多北大医学部的同学,学医之心就这样不断萌发;再后来,全球接连爆发了几场传染病(如登革热、埃博拉),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抗击疾病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冲到最前沿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成为一名守卫健康的医者,已成为我的一份人生信念。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刚开始有学医的想法时,对医学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随着年级的增长,慢慢领悟了医学除了救人性命之外的其他意义,比如她对患者最基本生存尊严的维护,对患者家人精神的宽慰,还有通过医学对整个社会情感的感知等等,这些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医之心,在协和升华

 2017年,作为我国知名医学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迎来了建校百周年华诞,更迎来了她办学模式的一次升华。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协和医学院于2018年正式推出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刘超:

很幸运,在您毕业时协和推出了试点班项目。从您对自己职业的规划而言,这是一个机遇;而从学科跨度而言,不言而喻,这也是一种挑战。在协和,您是如何适应与成长的呢?

刘立洋:

的确,作为考取协和试点班项目的第一批学生,我承认内心有点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兴之余又不免有几分担心。高兴自己得偿心愿,担心自己如何适应。不过我相信四年的北大学习所教会我们的“常为新”的精神内髓,恰好可以在东单九号院的新舞台上彰显。

2018年第一期试点班开课合影

后排右二为刘立洋校友

在协和的学习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四年时间里,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临床课程并完成实习,要求你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一份恒心和耐力。总的来说,从第一年(2018年)到第二年(2019年),试点班的课程设置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年的课程更多是学科层面的组合,涉及的知识和信息量是巨大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但每当想到“今天的刻苦学习将成就明日的生命托付”,就感到责任的重大,学习的动力也更是不断勃发。

第二年时,我们的课程学习已经初步完成了人体系统层面的整合,重点也比较突出,加上有北大生命科学的扎实学科功底护体,一个协和医学生的基本知识体系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为可喜的是,目前整个试点班已经交出了部分学业答卷,第一年入学的同学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考,考试的成绩是拿得出手、经得起检验的,而且在第一年就已经有同学开始投文章了。

相信未来进入项目的学弟学妹,有我们前面几批学生的经验借鉴,会出落得更加精彩。

三、学医之心:未来与期许

刘超:

转眼间北大求学功德圆满,协和求学也已过半程。未来职场之路似乎开始若隐若现。对于将来,您又有怎样的期许和规划呢?

刘立洋:

我真心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名临床和科研都做的好的医师。但我更深知这其中的难度,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医生面临非常大的临床压力的情况下。我只能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了。

就我们当前来说,试点班对我们科研情况的教学要求很高,这一点倒是凸显了在北大生科学习时打下的科研功底和养成的研究思维。另外,我们的课程也十分注重临床病例的分析,这是做医者的根本,也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

当然试点班的学生将来并不一定都要去当医生,大家都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所以完全可以胜任很多工作,比如与医疗相关的器械、药物、法律、伦理等行业,都会成为我们的用武之地。试点班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和长期优势,我希望班上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成长为一个领跑者。

写在最后:致敬当下 勇为医者

刘立洋:

我知道部分同学报考医学院是会有些顾虑的。这份顾虑源自当下的医疗环境。对此我不想掩饰,尤其是2019年发生的几起伤医事件。但是正所谓瑕不掩瑜,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民族都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时疫面前,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医者的力量。“北大人总是向着好的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是北大给予我的教育;而协和给予我的专业知识,则更是我未来身体力行去改变的资本。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北大生科协和校友纷纷请缨奔赴前线。榜样在前,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接续起这段“北大—协和”的情缘。

支援在武汉一线的校友医师工作剪影

 疫情的严冬终将过去,全社会都将重新审视医疗行业的现状,相信祖国医疗大发展的下一个春天必将到来。在此也愿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能加入我们的行列,“早挂云帆,直济沧海”!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2020年招生报名工作已经启动,欢迎广大应届与往届毕业生校友报名。报名截止期为2020年3月13日。  

另,今年面向2017本推免生的报名窗口尚未开启,敬请期待。

阅读扩展一: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建校之初即确立了“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百年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是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锋,从建校起即在中国首先开办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为近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骨干。北京协和医学院始终秉承“高进、优教、严出”的精英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家、医政管理家和医学教育家。

新百年伊始,本着锐意进取、勇敢创新的精神,协和创建了新型八年制(4+4)医学教育试点班,从全球高水平大学中挑选思想成熟、情怀高尚、多科背景、成绩优异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和推免生入学,为中国的新医科建设和全民健康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医学教育的教育学属性是专业教育,需要招收“成熟的受教育者”,即接受过广博的通识教育,职业取向成熟的受教育者。为响应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医学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于2018年开始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招收学科基础宽厚、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学医、具备成为卓越医生潜质的优秀本科生,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阅读扩展二:

截至目前支援在武汉的

北大生科协和校友医师一览

大疫面前,医者当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时,最新已有17位校友医师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云集武汉,持续支援在当地的同济医院、汉口医院、人民医院等集中收治病患的重点单位。他们分别是:

from clipboard

上一篇:【校友·专题】凝心聚力:北大生科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下一篇:【校友·节庆】特殊的女神节:寄语抗疫战线的校友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