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捐赠:他的年级与共和国同龄 仍时刻心系着学院与母校
2017-03-21

日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49级马德三校友专门委托1950级李静涵校友,向学院校友会捐赠其最新出版的专著《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概论》,以丰富院内专业书籍馆藏并服务于学院的教学育人工作。其所捐图书目前已收入北大图书馆和学院专业图书馆,供广大师生借阅参考。

作者简介

马德三,于1949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1951年前后,其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苏联留学生中的一员,赴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攻读自然疫源疾病方向的研究生。学成归国后,其先后参与多项国家核心工程项目中,长期奋战在大西北。其后调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一职,现退休居于北京。

1949级马德三校友所捐专著

内容简介

该书从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巴氏学说基本原理和理论根据,解释了为什么病原体、媒介、宿主动物三个生物学因素进化成了自然界的自然疫源地等内容。本书在介绍这些基本原理和依据时,穿插了近50年依据这些理论实践成就的几十种疾病防御(鼠疫、土拉伦菌病、蜱传脑炎、利什曼病、Q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病、非洲昏睡病、吸血虫病、多种寄生虫病、多种蠕虫病、巴通体病、非典、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病等),特别强调自然疫源地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以及防治方法和防治依据。

本书可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学生及广大医学爱好者提供参考。

该书目录

第一章 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原体

第四章 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

第五章 宿主

第六章 人兽病的景观流行病学

第七章 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八章 某些自然疫源地性疾病

第九章 动物流行病学简介

第十章 欧亚大陆非热带地区外的亚洲及非洲自然疫源地

第十一章 美洲大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十二章 起源与进化

第十三章 野生动物是传染病病原体的储存库

第十四章 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及其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精彩书摘

前言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进行少数几种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的研究和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1963年7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北方防治鼠疫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卫生部(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领导,宣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自然疫源地性疾病专题委员会(当时只含布鲁氏菌病小组和鼠疫小组)的鼠疫小组。鼠疫小组成员由部聘任的17名委员组成,任期5年。会上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专题委员会专题组的组织章程(草案),明确了专题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

我国医学科学委员会自然疫源地性专题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了促进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科学的研究事业的发展,提高研究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科学水平,使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科学的研究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和国家建设服务。

鼠疫专题小组首次成立的会议,距今刚过50周年。我作为当时的专题组委员,记忆犹新。当时参加会议的绝大部分委员均已作古。

50年期间,我国开展的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发现和基本查清了在我国的40多种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分布,出版了不少关于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专著,成长了一大批有相当业务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已跻身于研究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大国行列……

出版信息

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系2017年1月第一版,作者马德三,全书424页。

捐赠鸣谢

(注:学院校友会尊重马德三校友个人意愿,于文内未刊登其本人照片,特此说明)

上一篇:北京大学生物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计划(2017)全国招...
下一篇:难以忘却的2016:校友工作日志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