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我想...
吴虹院长在学院9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2015-05-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好!

今天对每一位北大生科人来说,都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们在此隆重集会,共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九十周年。参加这次院庆的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校友,其中有44个年级集体返校。更让我感动的是,生科180多名退休老师中有120人赶来参加这次盛典。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礼物,是一份份对于母校的崇高敬意。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生科院的全体在校师生,向各个时期为学院竭诚奉献的教职工,向心系母校、情归燕园的各位校友,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友人以及兄弟院校的代表致以诚挚的谢意与热烈的欢迎!

这么多的校友一起返校,足以证明生科这个大家庭在大家心里的分量。因为在这个家里,无论您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企业家,还是默默无闻的贡献者,您都会为有缘是生科的一员而骄傲和感恩!院庆之前,我们以“生科最令人难忘的那些人和事”为题询问了部分校友和在校教职工,在此我节选了他们的部分回答:

1、1957年-1965年,生理生化班参与了著名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1955级提供);

2、1976年7月26日唐山大地震时,陈阅增老师仍坚守实验室,因为夏天正值植物生长的季节。同学们在校西门马路上住了两个月,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坚持到生物楼做实验(1974级提供);

3、1977年新生入学时,翟中和、潘文石等教授亲自去火车站接站,并帮助新生将行李搬运到宿舍楼(1976级提供);

4、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中,1981级学子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载入共和国史册(1981级提供);

5、77岁高龄的沈同先生仍每天坚持在生物楼各个实验室巡查指导,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业精神(1984级提供);

6、1995年最后一个晚上,有上千人在未名湖的冰面上唱崔健的《一无所有》(1995级提供);

7、2000年小龙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对带领他们的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十分敬佩(1999级提供);

8、2007年12月31日,许智宏老师在新年晚会上演唱《隐形的翅膀》(1999级提供);

9、“非典”封校期间,生科院BBS院版于校庆日在静园草坪举行了版聚,在疫情严峻时大家仍旧不忘积极乐观的享受生活(2000级提供)

10、在毕业典礼上,生科毕业生喊出了“生科不败,千秋万代”的口号;

时间原因,我们只收集了部分校友的回复。希望您登陆http://alumni.bio.pku.edu.cn/(学院校友网),继续为生科大家庭的美好回忆献言。

回忆是什么?回忆是一种沉淀。校友们的回忆沉淀出的是我们生科的精神。生科精神,她与祖国同呼吸:教书、育人、求知;她与科学同行:探索、创新、求实。生科对国家复兴和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生科的老师们,将他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中去,为我们营造了宽容、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是我们生科的定力。解放后,生科培养了近8200名本科生,2600名研究生,他们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成才,并将燕园人的品德和志向,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生命科学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中涌现了一大批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杰出的教师和医生、成功的创业者、优秀的管理人才、慈善事业的发起人。但比这些“成功”更重要的,他们是善良能干、具备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拥有宽阔视野和社会责任心的人;是不甘于抱怨、卷起袖子实干、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我们为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欣慰!

校友们心系母校,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生科的大多数基金来自校友的捐赠(1979基金,学生活动基金,校友尊师基金,吕义长研究生奖,校友发展基金,1987基金,郑昌学奖教金,沈同基金,敬婧奖学金,华信基金,未名杰出科研奖,億方高级人才基金等等)。校友学成以后回国讲学,为学院出谋划策,为母校的对外合作搭桥牵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校友直接参与了生科院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离退休教师中,曾就读于生科的为62人,占33%;在职教师中,曾就读于生科的为74人,占44%。当学子们学成,想回国报效的时候,他们首选的就是生科,这种情怀是生科90年不败的重要源泉。

为了记录这美好的回忆与情怀,为了我们生科传统和精神的传承,我们部分退休和在职的老师,为大家、为这次院庆献来了厚礼。这就是他们编辑的院史和校友的纪念文集(院史编委:柴真,陈守良,程光胜,顾红雅,郭红卫,王世珍,许崇任,朱小健;纪念文集主编:刘县书),请大家记住生科,记住我们在生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一代代生科人的努力与坚守,如今的生科正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国家的优惠政策、国家对教学科研的大量投入、学校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北大-清华生命科学中心的成立,加速了生科新人才引进的步伐。近十年来,我们PI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学院发表论文的年引用次数从2009年的89次到2014年的3023次,这代表了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质的改变、质的飞跃!这是全体生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制度是我们前进的保证。机制的逐渐完善是保证我们能应对所有挑战的根本。在几代院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下,“院务会 - 院学术/学位委员会–教代会”三位一体的决策、管理、沟通与参与的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以真正体现学院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为目的的培养、考核以及薪酬改革的一整套方案已经开始实施;一支专业化的、以支持科研和教学为己任的行政和学工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团队建设,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学院的资源,制定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教育和管理的措施,这些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我们的教学科研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 从大家熟悉的1954年建成的老生物楼,到1996年建成的生技楼,1999年建成的保护生物学楼,2004年建成的金光生命科学大楼等都给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非常可贵的资源。去年我们一部分老师入驻了王克桢楼,今年我们的动植物标本馆即将建成。大家逛校园的时候可以看到,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的旁边,已经开始建造新的生命科学大楼。这将为生科院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为重要的保证。

我们不但在做“高大上”,我们也在做“接地气”的工作。从1985年潘文石老师带领生科学生开始的大熊猫研究,经过30年来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生科院已有秦岭、岷山、崇左、三江源四大保护生物学野外教学研究基地。这是生科院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以人为本是生科院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不断地加强。现在我们有169名教职员工,其中有76 名教授/ 研究员,中科院院士5 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名,“千人计划”7 名,“青年千人计划”10 名,“长江特聘教授”11 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 名、全国模范教师1 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16 名。我们的科学家分布于8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我们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8个博士点。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基石。

生科这些年确确实实地为中国、为世界、为生命科学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我现在给大家举三个例子。邓宏魁老师2001年回到生科,他在干细胞和组织再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获得了2014年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郭红卫老师是生科毕业的硕士生,他2005年回到生科做研究员,在植物激素和基因沉默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是2014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下一位是个年轻科学家——汤富酬老师,在座的许多老师可能都教过他,可以说是我们的生科制造。汤富酬老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组的系统研究,他和三院的乔杰大夫、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谢晓亮老师合作,用MALBAC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单基因遗传病进行筛查,第一个MALBAC检测的试管婴儿去年在北医三院出生,标志我国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这一工作也载入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回顾我们这十年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预计今后的十年将是生科院大幅度跨越的十年。但在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营造宽松、自由、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我们必须从每个人做起,重塑大学的公众信任与尊严,尤其是北大、北大生科的公众信任与尊严。

大学无非是大师和他们的学生。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领域上的水准和核心竞争能力,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学实践,我们要鼓励那些有原创性的、有持久影响力的、能载入教科书的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开创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勇于承担的合格公民,培养生物医学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九十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如今,她正以从未有过的朝气活力, 向世界一流院系的方向发展。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让我们一起,从各方面鼎力相助生科的发展事业。

我们即将启动的“生科百年发展基金”就是要为了生科的长久发展攒一份家底,攒一份家业,从资金方面支持生科的长期稳固发展并具体支持以下四个方面:

1、高级人才计划:致力于提升生命科学学院核心竞争力,支持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优质项目。此项年度收入将用于增强学院针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成长力和持久蓄积力,同时支持他们的创新性研究项目。我荣幸地告诉大家,1982级的校友徐勇先生和1985级陈菁校友这对夫妇已于4月26日签署了億方高级人才基金的捐赠协议。

2、未来领军人才计划:致力于教育培养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军人才。此项年度收入将用于加强学院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员的创新性教育培养项目的投入力度。我们要回答一个关键性问题: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教育出我们自己的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去年生科启动的“博士直通车”计划,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3、海内外交流合作计划:加强我院与海内外顶尖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项年度收入将用于支持学院年度的各类学术座谈会、论坛以及智库会议等。

4、生科大家庭计划:搭建学院、校友之间的联谊桥梁与合作平台。此项年度收入将用于提升学院校友会工作水平,组织各类校友活动,倾听校友的需求与呼声,更好地开展服务。

生科是一盘棋,不论你是离退休还是在职,也不论你是离校的校友还是在校的学生,你都值得我的尊重,值得我的感谢。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那些默默无闻为这次盛典辛勤奉献的人:

首先我请柴真老师和许崇任老师上台,因为他们才是院庆的策划者和总指挥。请大家感谢他们;

(接下来,不管您在哪个会场,我念到您的时候,请您起立)

下面我想请为百年基金的院庆活动捐赠的所有个人和单位代表起立,请院务会和校友会所有成员、各年级的理事起立,请行政、学工和科研平台的全体成员起立,请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起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这样美好的一天。

最后我请全体起立,缅怀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老师们、同学们和支持生科的友人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庆我们共同的生日,共祝生科再创辉煌!

谢谢!

 

(2015年5月3日)

上一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六届北美校友年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会隆重召开第二次校友代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