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金秋送爽,阳光明媚,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金光生科大楼迎来21名特别的客人——北大生物系1970级校友,也是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他们即将度过甲子之寿,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约定,带着思念和感恩的情怀,不辞辛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在母校再次聚首,并看望自己的授业恩师。
早上八点半,大家便早早地到达了金光生科楼前。久别重逢,深深的拥抱诉说着多年的思念,热烈的问候伴随着关切的询问。这些 “老同学们”和在门口等候的曹焯老师紧紧地握手,报上自己的姓名。人员到齐以后,大家来到举行聚会活动的208会议室。
聚会活动于九点钟准时开始。曹焯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白,她回忆起1970年在江西鲤鱼洲招生,之后陆续返京,大家吃住都在一起,感情十分深厚,大家都仿佛重新回到了那段时光,感慨不已。
之后,活动由校友张国民主持,他提议大家自由发言,每个人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状况。他说,41年前我们相聚,37年前我们分开。这37年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由中年跨入壮年,时间匆匆,相聚难得。昔日的青年学生今已子孙满堂,我们的老师也从英姿勃发变成苍苍白发。时光流逝,似水年华,唯有那份师生情、同学情难以忘怀,难以割舍。
同学们一一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状况。有的回忆起自己大学时的有趣经历,引得大家莞尔一笑。当年的“小木匠”回忆起自己从一无所知到今天领域内的佼佼者的经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成为行业的领头者,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也有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时刻牢记老师的教诲,感念恩师对自己的教导。他们说,今天能在行业内有所成就,在北大的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同学们多数都已退居二线,然而回想起来,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对得起老师的教导”。
汇报完毕后,同学们向当年教导自己的恩师们,深深鞠躬,传达言语未尽的感谢。
老师们对大家的到来感到非常的高兴,对大家取得的成就倍感欣慰。前院长周曾铨老师早早的从距离学校很远的家中出发赶过来参加这次聚会,他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生命科学学院现今的状况。蔡益鹏老师已经86岁高寿,仍然身体强健、声音洪亮,他风趣的讲话带来了一阵阵欢笑。翟中和老师已行动不便,但坚持在家人的陪伴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相聚的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已经几近中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合影,为这难得的一次聚会留下永久的纪念。之后同学们在艺园会餐,并在第二天启程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为这次相会画下圆满的句号。
参加本次聚会的校友有
陈显群 程水生 杜太海 胡聚火 廖桥生 刘荣翕 柳坤良 卢洪芬 潘饶霖
潘任春 乔仁良 万连英 王泰健 王信祺 文宗桃 吴福林 许祥述 尹锦霞 余勇
张国民
参加本次聚会的老师有
蔡益鹏 曹焯 戴灼华 黄祚强 李令媛 李荫蓁 罗泽华 孙博宁 杨安峰
翟中和 周曾铨